今年以来,高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疫情防控和服务发展两手抓、两手硬,聚焦重点园区、“3+3”产业体系和省市重大项目,打实打好“一强双优”组合拳,全力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

强保障,

构建要素保障新模式

一张蓝图强化引领。按照国家、省“三区三线”划定规则,统筹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完善工作,突出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布局,形成新一轮划定成果上报省级主管部门。编制获批本年度预支空间规模指标落地上图方案,依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先保障“3+3”产业体系发展用地需求,划足工业用地保障线。

一张清单保障增量。紧盯列省和扬州市级重大项目、民生幸福工程和上市企业项目,全面梳理要素保障清单,谋细谋实项目前期,重点围绕指标预留、土地供应、规划审批、项目建设等环节,明确专人主动对接并跟踪服务项目进度,提高保障的精准度。上半年办理供地4494.1亩,其中工业项目2014亩,16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全部落地。

一个平台统筹占补。充分发挥市域指标调剂平台激励优势,提高项目补助标准,深入挖掘后备资源,靠实下达目标任务,通过实施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1000亩以上,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占补需求。

优配置,

创新节地增效新机制

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促进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的实施细则》,力促工业用地提质增效。

减新增,控总量。以打造“紧凑集约型”园区为目标,对被撤并整合的乡镇工业集中区不再安排项目落户,鼓励大体量、高质量工业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飞地”进驻重点板块。建立土地交易二级市场和“零地招商”资源库,对开发园区的新上工业项目优先利用存量资源,引导产业项目集中集聚发展。

严准入,控体量。强化新建项目准入审查,严格执行省2022年版建设用地指标标准,全面提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低限,对项目建设指标、工艺流程、开票销售、亩均税收等方面,组织全方位调查分析研判,核定用地规模。积极探索工业用地混合复合配置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鼓励建设多层配电梯工业厂房,共建共享园区服务配套,腾出更多资源要素投向高端产能、优质项目。

闭环管,提质态。全面推行分期供地、带方案供地和弹性供地模式,建立落实规划核实、土地核验“多验合一”制度,优化供地流程,压缩建设周期,力促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提请市政府成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合考评小组,进一步强化项目投产、运营、销售等过程监管,每年对工业用地使用产出情况组织综合体检,倒逼提高合同履约率和亩均贡献率。

盘存量,提效益。部署开展低效用地盘活专项行动,提高盘活准入门槛,出台费税奖励政策,促进存量资源快速流转、高效配置,上半年完成处置低效产业用地1182亩,年内通过腾退收回、限期建设、增资技改、兼并重组等措施,盘活低效产业用地3500亩以上,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000亩以上。

优服务,

打造“四度”营商新格局

深化技术审查“融合度”。加强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审批许可、确权登记环节的协同衔接,分类制定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标准化模板,明确不同类型规划审查要点,优化落实方案比选、专家评审、规委会审议制度,推动设计方案审查全面提速。

放大入市试点“示范度”。综合全省集体土地入市试点评估结果,以解决短板问题为主攻方向,出台《高邮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监督管理办法》,强化政府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统筹调控,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厂房,激活农村土地资产,打造全省入市样板。

跑出用地审批“加速度”。创新推行工业用地带方案挂牌出让和工业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将项目规划方案纳入投资监管协议和土地出让文件,协同乡镇、园区和相关部门在土地挂牌前完成考古、环评、安评等前期工作,强化建设进度管理,全面落实“多验合一”,常态化实现“拿地即开工”“验收即登记”。

提升不动产登记“便捷度”。完善不动产交易登记纳税一体化平台,前置存量房抵押贷款环节,加快电子签名、电子签章应用,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推广运行“线上苏小登”开发商客户端,实现商品房登记“不见面”办理;创新推出“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组合“套餐”,实现年度首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五证齐发”“拿地即开工”,获评“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张大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