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规范,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站、手机App购物、订餐、打车等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在使用各种手机App时普遍有这样一种感受:在短视频平台上看了一个养生类短视频,平台后续就会推送很多养生类产品、短视频;只要打开购物App,想买的商品从平台推荐的商品中很快就能找到……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推荐算法的结果。算法只是一种技术应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互联网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使用习惯等大数据,实现用户需求和服务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更易获取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说,算法不失为互联网生活的一种便民利器。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作为算法设计者、操作者的一些互联网平台,往往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滥用算法,把算法当成“算计”用户的工具,“我想看”在潜移默化之中其实已经变成了“要我看”,牢牢抓住用户的“心”,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让用户在不自觉中被互联网平台“绑架”“控制”。特别是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向用户推送博人眼球的低俗、庸俗内容,制造热点、爆款,反过来又诱导短视频创作者不惜以违反公序良俗原则、逾越法律底线的手段拍摄创作低俗、庸俗的短视频,污染互联网空间。

技术进步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算法成为平台“算计”用户的工具,显然背离了算法技术的初衷。然而,广大用户明知算法已经成为互联网平台“算计”用户的工具,却无能为力,没有办法防范算法“算计”自己,除非不用互联网。一方面,用户维权取证困难;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监管缺位,一些互联网平台如何使用算法技术,完全靠自觉、自律,这非常不靠谱。

笔者认为,规范算法应用,不能指望掌握算法技术的互联网平台自觉、自律,关键要靠强有力的监管规范。四部门专门出台算法规定,给互联网算法立规矩,无疑有助于互联网算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倒逼互联网平台不再滥用算法“算计”用户,让算法回归技术让生活更美好的初衷,提升用户的网络生活体验,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也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在给算法立规矩后,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确保将规矩落到实处。

(何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