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州,邺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望。
3、开元户七万八千。
4、乡一百五十一。
5、元和户三万九千。
6、乡二十九。
7、《禹贡》冀州之域。
8、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
9、春秋时属晋。
10、战国时属魏,魏文侯使西门豹守邺是也。
11、秦兼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
12、汉高帝分置魏郡,理邺。
13、後汉末,冀州理之,韩馥为冀州牧,居邺。
14、其後袁绍、曹操因之。
15、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
16、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
17、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
18、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
19、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镇邺。
20、後魏孝文帝於邺立相州。
21、初,孝文帝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甲居相。
22、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
23、”孝文帝从之,盖取内黄东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
24、至东魏孝静帝又都邺城,高齐受禅,仍都於邺,改魏尹为清都尹。
25、周武帝平齐,复改为相州。
26、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於安阳城,即今州理是也。
27、隋大业三年,改相州为魏郡。
28、武德元年,复为相州。
29、後或为总管,或为都督。
30、安阳县,紧。
31、郭下。
32、本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阳。
33、汉初废,以其地属汤阴县。
34、晋於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郡,後魏并入汤阴。
35、隋开皇十年置安阳县,属相州。
36、皇朝因之。
37、邺县,紧。
38、二。
39、南至州四十里。
40、本汉旧县,属魏郡。
41、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
42、冉闵及慕容隽洎东魏、高齐并都於此,其县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43、浊漳水,在县北五里。
44、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内。
45、後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溉邺,人歌之曰:“邺有贤令,号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生稻粱。
46、”今天谷井堰,即其遗址也。
47、故邺城,县东五十步。
48、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自汉至高齐,魏郡邺县并理之。
49、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禅,呼此为邺都。
50、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
51、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52、成安县,上。
53、四。
54、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55、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
56、土地斥卤,故曰斤丘。
57、其地旧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
58、周平齐,属魏郡。
59、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
60、皇朝因之。
61、内黄县,紧。
62、三。
63、西北至州八十里。
64、本汉旧县,属魏郡。
65、河以北为内,南为外,故此有内黄,陈留有外黄。
66、後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内黄县,属相州。
67、武德二年,於黎阳县置黎州,县属焉。
68、贞观十七年废州,县属相州。
69、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70、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
71、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72、永济渠,西去县二里。
73、临漳县,上。
74、西南至州六十里。
75、本汉邺县地,东魏孝静帝分邺县之地,於邺城中置临漳县。
76、周武帝平齐,自邺城移临漳县於今理,属魏郡。
77、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
78、皇朝因之。
79、东山池,在县西南十五里。
80、东魏相高澄所筑,引万金渠水为池,作游赏处。
81、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
82、与洹水县同利。
83、袁绍墓,在县西北十六里。
84、临河县,上。
85、二。
86、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87、本汉黎阳县地,隋开皇六年分置临河县,属卫州。
88、其城本春秋时卫新筑城,十六年改属黎州,大业二年又改属卫州。
89、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
90、贞观十七年废黎州,以县属相州。
91、黄河,南去县五里。
92、汤阴县,上。
93、二。
94、北至州四十里。
95、本七国时魏汤阴邑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县有荡水,因取名焉。
96、晋属魏郡,後魏省。
97、隋开皇六年重置汤阴县,属相州,十六年改属黎州。
98、武德四年,分安阳置汤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改为汤阴,从汉旧名。
99、荡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100、牖里,一名?里,在县北九里。
101、纣拘西伯之所也。
102、林虑县,上。
103、一。
104、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105、本汉隆虑县,属河内郡,以隆虑山在北,因以为名。
106、後避殇帝讳,改曰林虑,属朝歌郡。
107、晋属汲郡。
108、後魏太武帝省入邺县,文帝立,复属魏郡。
109、周武帝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相州。
110、武德二年又置岩州,五年废,县又属相州。
111、林虑山,在县西二十里。
112、山多铁,县有铁官。
113、南接太行,北连恒岳。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