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正克。

2、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资料图】

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5、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6、”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

7、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译为: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译为:孤寡浅陋,视野不开阔)。

8、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另一种解释:方读此,勿慕彼。

9、此未终,彼勿起);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

10、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

11、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

12、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13、出处分析《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

14、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15、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