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河北各地积极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努力把洪涝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赞皇县嶂石岩镇三六沟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全村种有1万多亩板栗树。


(相关资料图)

8月31日上午10时,赞皇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农艺师雷玲驱车赶到村里,没顾上歇脚,便直奔山上查看板栗树长势。“被洪水冲倒的板栗树一定要尽快扶正,赶在晴天时把断枝锯掉,锯口处要涂上石硫合剂,再用塑料膜包好。”结合现场情况,雷玲给30多名果农讲解灾后板栗管护技术。

“虽然家家户户种板栗,可大伙儿对科学防灾和灾后管护了解很少。前些天,雷老师来查看灾情,现场指导我们改建高标准梯田,提高防灾能力,这次又专门过来指导灾后板栗树管护,让全村果农吃上了定心丸。”三六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建瑞说。

赞皇县是林果大县。暴雨洪灾过后,该县迅速成立由12名果树专家组成的5个农技小分队,深入山区乡镇,针对苹果、核桃、板栗、樱桃等主要受灾树种,现场开展果园排水、清理污泥杂物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灾后管护指导,帮助果农尽快恢复生产。该县还组建了16支粮食科技服务团队,及时调剂黄豆、荞麦等生育期短的作物种子,对受淹时间长、受灾严重的地块开展补种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损失。

“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出动农技人员280人次,先后发放各类技术明白纸15000余份,为全县11个乡镇的1200户农户解决了灾后管护疑难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赞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郝俊丽说。

补种改种,是帮助受灾农户降低损失见效最快的办法。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北受灾区域农田已补种叶菜等短生育期作物超过4万亩,通过“以菜补秋”的方法帮助村民止损增收。同时,全省超过1万名党员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受灾区域的农民开展田间管理。

8月31日,在饶阳县留楚镇合方村的农田里,种植户翟骏虎小心翼翼地将白菜苗移栽到地里。

今年,他种的120亩玉米被淹,在镇村两级干部帮助排涝后,已有50亩地达到复种标准。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正在加紧抢种一季大白菜,最大程度减少损失。“目前来看,白菜苗长得挺好,感觉生活又有了奔头。”翟骏虎说。

灾情发生后,饶阳县邀请省市农业专家,组织当地农技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协助各镇抓好土地清理、农田排涝和灾后重建工作,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抢抓时机,复耕补种,全力以赴恢复农业生产,将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据统计,目前该县受灾农田能及时改种叶菜的绝收地块共计3554亩,现已指导农户完成改种800余亩,预计9月中旬剩余地块将全部完成修整改种工作。

农业保险具有防灾减损和灾后风险补偿的功能。有了农业保险,受灾农户便有了“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后劲。

“太及时了!今天下午2点42分又到账195000元,缓解了我的资金短缺困难。”8月31日,献县临河乡李三角村蔬菜种植户李丁丁正在为蔬菜大棚抽水排涝,手机叮咚一响,一条入账信息让他兴奋起来。

李丁丁在献县泛区内投资建设的13个蔬菜大棚因洪灾受损。当前,大棚还处于排涝阶段,达不到保险定损条件。为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中国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按照保险亩数进行了预赔付。8月15日,李丁丁就收到了首批26万元的赔付金。

农险预赔,是保险机构推出的一项赔付机制,对初步确定遭受损失的投保农户,提前支付一定比例的赔款,这让不少受灾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灾情发生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沧州监管分局快速应对,指导保险机构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做好相关保险理赔工作,并派出监管干部分赴保险机构现场督导,全力为受灾群众提供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他们组建了防汛救灾保险服务工作专班,建立灾后保险赔付日报告制度,分机构、分县域、分险种收集灾后保险服务情况及赔付数据,随时掌握赔付进度。相关保险公司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业受损排查,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对受损农田进行查勘,确保做到应赔尽赔、早赔快赔。

截至8月31日上午10时,沧州辖内保险机构接收报案2427件,涉及报损金额13662.16万元;已决赔付1826件,赔付金额7759.42万元;预赔付41件,预赔付金额173.33万元。其中,农险已决赔付6804.77万元,预赔付149.13万元。(河北日报记者 董昌 焦磊 袁铮 李巍 通讯员 安献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