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气的味道也有了新需求。空气清新类产品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过去主打祛除异味的空气清新剂也升级成了让空气更有味道的香氛、香薰、精油等。

虽然空气清新类产品在不断升级换代,但《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相关产品的标准并不完善,且很多产品标注的成分不明确、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安全隐患。

香氛种类很丰富

记者在市场上看到,几元钱、十几元钱的传统空气清新剂从品种到销量都在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型香氛产品。这些香氛的价格明显提高,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款式也非常丰富,有的通过在盛有香味液体的瓶子里插上各种干花来散发香气,有的做成蜡烛燃烧后散发香气,还有的用香膏做成各种立体花朵……此类香氛产品兼具色、香、味、光亮,与塑料盒装的或者喷雾剂形式的传统空气清新剂完全不同。

一位代理多个香氛品牌的经销商程洁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近两年,香氛市场比较活跃,年轻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空气味道给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因此香氛销量快速增长。我代理的3个香氛品牌,近两年的销量都有20%左右的涨幅。”

程洁介绍说,空气清新剂、香氛等产品又被称为“环境香水”,一般分为固体、啫喱、液体和气体几种。传统的空气清新剂多是用来压制空气中的异味,它的工作原理仅仅是用一种讨人喜欢的香型将异味掩盖,而不是与空气中导致异味的气体发生反应,只是靠混淆人的嗅觉来淡化异味。现在室内用的香氛不是用来压制异味的,而是通过改变室内空气的味道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还有部分产品具有去甲醛等净化空气功能,因此,天然成分的香氛产品比化学成分的更受欢迎。

采访中有消费者反映,闻到某些香氛、香薰或精油后鼻腔会有不适,甚至感到有些头晕,这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个体差异问题?程洁分析认为,使用者感到不适可能是对香氛中的某种成分有不良反应。

成分标注太简单

据业内人士介绍,传统空气清新剂是由乙醚、香精等成分组成,罐装产品中又加入了丙烷等化学成分,人体吸入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后,可能会引起不适。如果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新型空气清新剂,感到不适的人群会减少,但也有人会对其中的一种成分感到不适。

中国优农协会香料产业分会秘书长张磊告诉记者,一些从天然物质中提取的精油本身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还有一些抗氧化活性,但在多少浓度之下能够产生作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不能说精油就一定是安全的、无毒的,因为精油的使用浓度、使用者对香气的感受很关键。在一定的阈值之内,它可能是芬芳的,会给人带来一定的愉悦感,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浓度,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一些危害。有些国家会对某一种香精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浓度加以限定。目前,我国对于香精、香料的添加剂量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但对于一些有害物质有明确规定。

成分、浓度对于一个产品十分重要,记者调查发现,传统的空气清新剂外包装上的成分表比较简单,多数只写了香精、琼脂、表面活性剂等两三样成分;室内用的香氛往往会详细描述香型,突出前调、中调、尾调的不同,但对于产品成分也只是泛泛提到,如精油、植物提取物、挥发溶液,而有的则是只字不提。

有消费者说:“我对酒精过敏,听说不少香氛产品都以酒精作为挥发剂,如果没有详细的成分表,我就无法判断这个产品能不能买。”

为什么室内用的香氛产品对于成分的标注如此笼统呢?张磊表示,接触皮肤的香氛产品按照化妆品来管理,不接触皮肤的属于日化用品,这两类产品的管理要求有很大区别。香水上市需要备案,但室内用的香氛是日化用品,不需要备案。针对日化产品,目前国内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将成分、含量在包装上全部公布。在产品进行宣传、宣称的时候,如果没有标注成分,就没法对证,例如企业说成分是天然的,但消费者没有办法去判断到底是不是天然的。

粗放的成分标注,给一些劣质产品留下了生存空间。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品牌开始主动细化产品成分表,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相关标准待完善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现有的关于空气清新剂的标准以及关于使用成分和技术要求较为宽泛,缺乏细化的规定。此外,标准对于产品包装和标识信息的要求也相对简单,无法给消费者安全放心消费提供足够的保障,应该进行相应的完善。

“天然精油能用于化妆品也能用于香氛,两个行业我都供货,我的感受是现在对化妆品的管理十分严格,但室内香氛属于日化产品,市场相对较乱。”精油原料供应商李芸对记者说,“我学过调香,也知道现在人工合成的香味可以无限接近天然的味道,市场上很多产品都宣称是天然精油,其实不一定是,但普通消费者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区分。即使是我,有时候闻到一些香氛也会感到鼻子、嗓子不舒服,但不用仪器的话,我也很难判定它是否存在问题。”

“我并不反对化学成分,因为一些化学成分在香味上更加稳定、成本更低。”李芸表示,“但一定要有完善的标准,在安全性、真实性等方面给出保障。”

北京质谱检测科技公司技术负责人秦朝霞对记者说,目前,我国对空气清新剂的国家标准主要涉及产品质量、安全性和使用说明等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这些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我觉得可以从环保、健康、标注、使用说明等方面进行完善,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秦朝霞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