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王慧
经历17天的生死考验,在十堰市太和医院中心ICU病房接受治疗的陈女士(化名)日前脱离生命危险。52岁的陈女士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十堰报告的首例危重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其已呈现“白肺”,呼吸衰竭,处在生死一线。
(相关资料图)
1月7日,十堰市太和医院中心ICU病区里,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忙碌在各个患者床旁。由于病情危重,ICU内绝大多数患者正依靠呼吸机支持,床头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时刻监测着生命体征。
太和医院ICU
陈女士是郧阳区人,因“胸闷、气促四天,加重伴发热1天”到当地医院治疗,但入院后,病情加重,胸部CT提示肺部病变50%左右,于2022年12月13日转入太和医院ICU治疗。医务处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并立即启动新冠救治紧急预案。
“陈女士入院时处于嗜睡状态,呼吸急促,鼻导管吸氧情况下指脉氧饱和度只有80%左右。”太和医院中心ICU主治医生刘杰介绍,患者入院后,他们当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镇痛镇静。
“在陈女士之前,我们还没有收到白肺患者,她是全市第一例危重型患者。”太和医院ICU党支部副书记陈黎说,医院党委高度重视陈女士的病情,唐以军院长亲自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精准预判重症患者高峰会来临,逐步开放新冠专区病房收治患者。而在ICU随后收治的患者中,陆续发现“白肺”患者,中心ICU病床使用率持续150%-200%。
插管、救治、俯卧位通气、控制感染、纤支镜灌洗……在ICU病房里,陈黎、刘杰与同事们全力以赴争抢时间,从病毒手中抢生命。
“除常规治疗外,我们第一时间给予患者辉瑞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激素、静丙等治疗,病程中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感染方案。”陈黎介绍,患者在治疗期间,病情反复,医护人员密切监护,及时调整方案。
随着治疗的深入,陈女士的病情逐步好转,肺部感染逐渐吸收。在使用呼吸机支持17天后,2022年12月30日,她得以成功脱机。经后续对症监护治疗,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
陈黎、刘杰为患者陈女士查房
“目前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比较好,恢复比较理想,鼻导管吸氧即可。”陈黎说,患者继续治疗几天,即可转入普通病房。
得知自己病情好转,即将转入普通病房,陈女士满脸笑容。“感谢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救治,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病房里,陈女士向医护人员致谢。尽管声音嘶哑,却饱含深情。
据了解,太和医院ICU救治团队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历练,并先后支援过上海、吉林、海南的抗疫工作,拥有丰富的救治经验。作为重症救治单元,ICU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轻伤不下火线,感染后平均三天内返岗,坚守在重症救治一线,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
陈黎表示,一般而言,患有肾病、糖尿病、肝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出现危重症情况,但患者陈女士并无基础疾病,危重症情况不易察觉,因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就诊不及时而耽误病情。提醒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若只是发热、咳嗽、咽痛、全身轻度乏力,可以居家观察,但如果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喘息加重,神志变差,指脉氧饱和度低于93%,就一定要及时就医。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