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彩绘的电箱柜

“瘦身”后的新式5G基站


(相关资料图)

江岸城管市政工作人员清理街头“绊脚钉”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通讯员 冯夏雪

城市,是全体市民共享的“客厅”。街头小到电线杆、路名牌,大到信号塔、照明灯……这些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市政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家具”,为人们带来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让城市更有“家”的温度。

随着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区功能品质的不断提升,市民对城市家具的颜值功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今年以来,江岸区城管全面开展市政设施专项整治行动,对城市家具进行全面清理、美化、升级。不少市民、高校师生、企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成为“美好家园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生动写照。

1

居民“挑刺”

废旧设施“一键清除”

“罗网格员,你们的办事效率真高,昨天反映路口螺丝绊脚的问题,今天就看到城管工作人员把它拆走了,为你们点赞。”3月的一天,江岸区建设新村社区的微信群里热闹非常,居民张爹爹的一番发言,引来居民们一串串“大拇指”。

原来,在建设新村温馨路路口人行道上,一处路名牌被拆除之后,路面遗留下了两个高约3厘米的螺丝底座,成了附近居民行路安全的“绊脚钉”。

这个安全隐患,让热心居民张爹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正愁不知该向何处反映之时,恰巧看到到社区微信群里的一则向居民们广泛征集各类市政设施废弃、损坏等问题线索的“征集启事”。当天下午,张爹爹就去把这两个绊脚钉拍了照发到群里,第二天早上买菜时再去看,绊脚钉已经消失,路面恢复了平坦。

像这两颗钉子一样,随着城市的发展更新,一些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城市家具被废弃淘汰,久而久之,成为了给市民们添堵的“拦路虎”“绊脚钉”。但要想把它们清理干净,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有些时间过于久远,权属单位几经变更,早已无从查找,有些小型设施、残余零部件等藏匿于背街小巷、老旧社区之中,极难发现。要将这些问题本底全部摸清,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市民是城市家具的直接使用者,哪里有问题,他们最能切身感受,必须发动群众参与。”秉承着这样的工作理念,江岸区城管局市政科的工作人员找到各个社区,得到了社区大力支持,以社区微信群为渠道,邀请居民们对身边的城市家具“挑刺找茬”,并承诺问题一经核实即刻处置。

原本试一试,没想到获得了多数居民的支持,“随手拍个照就能让环境变好,何乐而不为呢。”居民齐女士说。

江岸区城管局市政科工作人员徐新文介绍,目前,他们已经通过居民渠道收集到各类市政设施问题300余件,现已整治清理占道杆件、空电柜箱各类问题设施280余处,处置率达90%以上。他高兴地说,除了反映问题外,有些市民还热心地给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在下一步市政设置升级优化中会采纳。

2

高校助力

城市“软装”向美而行

“历时3天终于创作完成,欢迎大家来打卡!”5月24日,湖北美术学院插画系大三学生蔡甜将自己精心绘制的风景画作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引来各路粉丝好友纷纷点赞。

特别一提的是,这幅画作的载体不是普通的画纸或画布,创作地点也不是在画室,而是在江岸区江大路路口的一处市政电箱柜上。在蔡甜的精细绘制下,原本灰头土脸的电箱柜“一键变装”成城市画框,与周围街景完美融合,为整个街区注入了艺术活力。

今年4月,在江岸城管的盛情邀请之下,蔡甜和她的美院同学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城市家具美颜师。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们,用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扎实的美术功底,为江岸区街头的100余个电柜箱陆续“穿”上了新装,促进城市“软装”提档升级。

“刚开始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后来才理解到其中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创作,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非常有成就感。”艺术设计系的李志杰同学说,每次创作,他都会根据周边的城区风格精心设计、反复构思,比如在大树旁画同类树木,在军事院校旁画军人形象,在幼儿园旁画卡通人物等等,让箱柜风格和周边环境相搭。

这支团队的“艺术指导”彭老师,为学生们的参与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这不仅是对学生艺术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中来,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

为了精细呵护同学们的艺术作品,江岸城管也使出了新技术处理。徐新文介绍说,在大学生们绘画前,他们会对电柜箱进行前期处理,将表面的污渍和被汽车尾气侵蚀的部分打磨掉,涂上防腐涂料作为底漆后,再请同学们到现场彩绘。画完后还会刷上一种新型的透明型光固化面漆和一层防粘贴涂料,为彩绘箱柜打造“贴膜”保护层,让这些艺术作品能够留存得更长久。

3

企业齐心

5G基站成功“瘦身”

作为新型智能城市家具的代表,5G通信基站就像城市里的“路由器”,不仅影响着抖音视频的刷新速度,更关系着武汉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大局。

去年10月,中国铁塔公司武汉分公司向江岸城管提出申请,拟在全区新增建设10座5G通信基站。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双方共同勘察选址现场、审定施工方案时,却发现了一个潜在的隐患。

为了保证5G信号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基站的信号塔杆通常高度在45米以上。按照当时的施工方式,为稳固杆体,通常选择直接在地面处浇筑一座高达3米多,宽约5米的混凝土作为基座,不仅遮挡视线、影响美观,并且随着基站建设力度的加大,今后还将越来越多地占用宝贵的城市公共空间。

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铁塔公司当即决定暂停建设进度,对建设方案进行升级优化。经过双方共同商议,同时邀请专业建筑公司反复设计论证,最终研定采取“桩基下沉”的新式施工技术,即在不影响基站安全的前提下,将原本裸露在地面上的底座,挖坑建在地平面下,地面上只露塔体,从而大幅“瘦身”,节约占地空间。

经过克服一系列施工难题,今年5月中旬,首批采取“桩基下沉”技术的新5G基站在江岸区建成使用。它的大小仅与电线杆相当,与“前辈”庞大的体量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未来,我们将在全市推广这种新式基站。”中国铁塔公司武汉分公司工程经理邹淼说,“虽然施工成本增加,但是能换来市容环境的美化和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觉得很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