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长江大桥是湖北的一张名片,承载了一代代人的历史记忆。

6月6日,湖北、江苏跨省联动举行“同饮一江水、共护两座桥,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庆祝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刘宇分享了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情感档案”。

2016年,刘宇计划筹办纪念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0周年的展览,开始收集与大桥相关的文献资料。他从2000余件资料中精选代表性物品,主办了大桥题材展览,出版了中英文《大桥》一书。

这些资料中,有大量的音乐、舞蹈、戏曲、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电影、摄影作品。

“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极大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刘宇介绍,1957年10月16日,武汉中苏友好协会曾举行大型长江大桥美术展览,全国400多位美术工作者投稿,参观人数4万多人。湖北画家武石,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经常到大桥工地写生,大桥合龙时他乘船到江心,看到最后一根钢梁吊装完成,现场工人们发出如雷的欢呼声,激发了强烈的创作热情,完成了套色木刻版画《最后一根钢梁》。这幅作品在大桥美展中,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而独树一帜,引起轰动。

“长江大桥的建成,带来了城市的品牌效应。”刘宇说,从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有100多家企业使用“大桥”牌商标,或者使用大桥图案进行产品推广,湖北外贸行业出口商品也统一使用“长江大桥”牌商标。人们使用的日记本、热水瓶、文具、粮票等许多日用品,都使用长江大桥图案。一时间,大桥就是武汉,武汉就是大桥。直到今天,武汉渡江节、武汉马拉松都以长江大桥为logo,为城市代言。

大桥是城市的骄傲,更是人民的自豪。刘宇说,生活在武汉或者来汉旅游的人,都会以大桥为背景合影留念。虽然无法统计数量,但可以想象数量巨大。

他收藏了一张特殊的照片。大桥通车那天,武汉两百万市民争先恐后去看通车典礼,龟山、蛇山上,高层建筑房顶上都挤满了人。一群年轻人在通车典礼结束后,一起去照相馆合影,他们穿着新衣,手里拿着鲜花、气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照片上时间为1957年10月15日,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

“这些与大桥相关的情感档案,也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情感记忆,集成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汇入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刘宇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曾雅青 通讯员 袁作军 李小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