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种植的黄连。
(资料图片)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付延峰 陈建树
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秦巴山中的竹溪县丰溪镇,大部分区域海拔1000米以上,山高地少,树茂人稀。20世纪末,因木材加工兴起,边贸繁荣,被誉为“深山小香港”。在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出台后,该镇17家木材加工企业,一夜之间关停。
靠山吃山。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因品质上乘,远销国内20多家制药厂,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靠山”。
截至2022年底,没有大型工业加工企业、1.2万人口的丰溪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70元;居民在当地邮储银行、农商行的存款达3.8亿元。
村民把钱“存”深山
初夏时节,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爬上海拔1500米左右的丰溪镇凉桥村月亮岩,几人高的树木顺坡就势,从山脚长到山顶,繁茂的枝叶形成连绵不断的天然遮阳网,把阳光过滤成星星点点,洒落在林下的黄连上。
“中药材种植,讲究环境,山高一丈不一样。”指着连片的嫩绿黄连,凉桥村村委会主任刘忠伍介绍,黄连要种植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凉湿密林中,而且喜腐质土,腐土越厚,根茎长得越大。5年生黄连为上品,8年生品质最佳。
竹溪草木,一半是药。《竹溪县中药资源志》共收录3200多种生物中药资源,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12.5%左右。早在1956年,该县就被授予“黄连之乡”称号。特别是丰溪镇种植的黄连、重楼、独活、桫椤、天麻、葛根等中药材,是“道地上品”。
林下种黄连,不仅不占地,而且经济投入小,省了肥料钱,只需一年除两次草。经济效益上,黄连亩产可达250公斤以上,按现在300元每公斤算,亩收入达7.5万元。
“林下种黄连,相当于把钱‘存’深山。山里人只要勤劳,就能挣到钱。”刘忠伍自豪地说,凉桥村月亮岩有3.6万亩山林,目前,村里50余户村民在林下种植黄连2000亩,生长3年以上的有1600多亩。
“黄连可以先存着,等价格涨了再卖。”凉桥村69岁的李选邦,儿子在外务工,他种了30亩黄连,去年卖了700多公斤,收入14万多元。
目前,丰溪全镇种植中药材面积达5万亩,品种100余种;80%以上的农户通过种植黄连、独活、苍术等中药材,户均年增收2万元。
龙头带动中药材“出山”
山上种药材,山下加工忙。走进位于丰溪集镇上的湖北神农爱民药业有限公司药材加工车间内,弥漫着浓浓的中草药味,成捆的淫羊藿、野生葛根等,堆得像小山。
“这是10吨黄连,将发往四川康弘制药。”该公司负责人刘才可介绍。今年56岁的刘才可,12岁时就跟着大人跑广州贩卖中药材。
2012年,刘才可在丰溪镇辽叶村组建第一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黄连1000多亩、梭椤400多亩、独活2000多亩、重楼500亩,还与丰溪镇的17个村1000多户农户签订药材种植合同,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带动种植中药材达1.5万亩。
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刘才可依托合作社和神农爱民药业,与云南白药、四川康弘制药、重庆太极制药等全国20多家制药厂签订中药材供销合同。丰溪镇也聚集起大大小小中药材收购企业40余家,仅刘才可一家,年收购各类中药材5000吨左右、货值7000万元左右。
在政府政策扶持和龙头带动下,2022年,丰溪镇新发展中药材5000余亩;全镇累计培植合作社40个、示范基地45个、初加工车间3个、交易中心1个。
打造中药材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如何延长产业链?除了种植、购销中药材,刘才可现在瞄准中药材提取加工。
刘才可介绍,以葛根为例,可提取葛根黄酮,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等。他每年收购葛根达2000吨,计划投资350万元,建设中药材提取物工厂。
“药食同源,开发药膳美食,大有可为。”在该镇开餐饮店的胡奎,对发展药膳养生饮食十分看好。
“中药材产业瞄准5亿元产值,打造鄂渝陕毗邻地区中药材集散地。”丰溪镇党委书记刘敬海介绍,该镇将继续围绕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推进中药材规模化、基地规范化建设,中药材种植面积巩固在5万亩以上,稳固丰溪黄连主产区地位,加大天麻、党参等药食同源种植规模。
同时,该镇还规划,通过政府搭台、商会带动、企业唱戏,探索“中医药+药膳美食+健康养生+全域旅游”新模式,加快推进药膳餐饮业、中药食材产业化发展,将丰溪镇打造成集药材种植、休闲观光、药膳养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中药材康养旅游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