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作为长江之畔、超千万人口赖以生存的家园,承载着以绿为笔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武汉答卷”的时代使命。6月17日,武汉第二届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论坛顺利召开,各级领导、院士大师、行业大咖、联合国人居署专家们齐聚一堂,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的新模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生态保护”新思路探新路

2021年3月27日,武汉举办了第一届生态论坛,创新成立“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众多跨行业力量“聚指成拳”,为共同建设生态武汉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武汉市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工作交上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从顶层设计谋划全局,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等相继完成。开展了灵山-将军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东、沙湖水生态提升,涨渡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素提升规划,人民幸福感稳步提升。

“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成立后,合力打造出多个亮点成果,形成了东湖绿心、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龙阳湖公园、灵山生态旅游区等一系列生态规划项目,给广大市民创造了一批生态休闲场所。保障一批江水源可再生能源站在汉口滨江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投入运营;推动黄孝河水环境治理项目首次入选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项目库;什湖区域创新生态修复模式,建成了中法半岛小镇生态滨湖涵养示范带;携手武汉都市圈多个城市签订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速

当前,武汉市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工作已进入实践创新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

为持续促进武汉规划体系完善、规划蓝图实施、平台有效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第二届论坛现场,5家实力强劲的单位签约入驻,为生态联盟注入新鲜力量,联盟进一步扩大。签约企业分别是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国土环境整治中心、浙能锦江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它们作为第二批成员单位,与第一届50余家单位形成优势互补、群策群力的绿色生态朋友圈,为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事业添砖加瓦,贡献新的力量。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单位已在各自领域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本届论坛上,联盟成员均根据自身规划研究、工程设计、产业运营等实践,重点展示了各自优秀项目经验。此外,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兴业银行总行也受邀到场,探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全国优秀经验”。

城市蝶变,专家论道。本届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多名生态专家齐聚一堂。现场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分别发表了相关主题演讲,对武汉市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路径提出了思考。钮新强院士发表了专题报告《对武汉新时期治水的认识与建议》;张辰大师进行了《城镇污水污泥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技术研究》主题演讲;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则分享了“城市低碳转型”的思路。新聘武汉生态规划设计产业高层次专家组专家任南琪院士、王焰新院士分别从城市水系统高质量发展、水循环与流域生态修复等角度进行了主题演讲。李树苑大师等行业专家参会,纷纷为武汉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建言支招。

这场专家们的头脑风暴,对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规划和生态单元的实施、运营的路径与模式,以及如何保护绿水青山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届论坛的举办,汲取生态联盟各领域单位和专家的方法与经验,继续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优势,集合强大联盟圈力量,利用平台互学互鉴,携手推进生态事业发展。

未来武汉将以生态功能区片、单元为载体,探索“生态+安全”“生态+乡愁”“生态+旅游”等“生态+”模式,增加优质生态环境及生态产品供给。夯实生态资源“数字基础”,依托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一张图”建设,实现生态资源信息集成化分析、可视化管理,生态项目全流程管理。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应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后期,进一步推动千子山、中法什湖、垃圾分类处置三大生态示范项目的深化落地;积极用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谋划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从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获得感等角度,结合武汉城市风道规划着力推进城市降温行动,加快推进乌龙泉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推动田园功能单元及村庄一体化试点等重点项目。

此次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武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