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漆描金云龙纹中和韶乐埙

新石器时代陶埙

陶彩绘持笙女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实习生 胡蝶飞

手持排箫 周朗杜秋图卷(局部)

张宏仿沈周秋山书屋卷(局部)

8月8日,立秋之日,盛夏还未退场,秋已款款而来。

古时有迎秋的风雅仪式——“报秋”。在宋廷,立秋这天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之内,时辰一到, 太史官便高声唱到“秋—来—了”,一两片梧桐叶应声坠落,“而天下知秋”。

有文人墨客的“写秋”,譬如千古传诵的唐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当然也有民以食为天的“吃秋”,“苦夏”之后便是秋时多炖肉的“贴秋膘”了。

与秋天相称的不止梧桐、诗词、美食等,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怎少得了音乐勾勒的气韵风华。有一种古老的乐器,在古时被称为立秋之音——埙。

曾叫石流星,起初与先民狩猎相关

何为埙?据故宫博物院官网词条释义,埙为一种罐体气鸣吹孔乐器,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乐器之一。据目前考古发现可知,埙的出现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远古之埙多以陶土为质,其器有多种形制,全国各地皆有用埙作乐者。

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副教授周可奇创作并演奏《人比黄花瘦》《行》等多部埙曲,出版有《周可奇笛箫埙作品集》《埙初级教程》等著作。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周可奇介绍埙的产生与原始先民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

“我们的先民在狩猎时用石头投掷动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有的石头没有声音,有的石头因其有自然形成的空腔裂缝,而出现了声音。因此先民受到启发,产生了制作乐器的灵感。所以最早,埙也叫石流星。起初埙只有一个吹孔,经过漫长发展,埙出现两孔、多孔,音阶渐丰。”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出土于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一级文物陶埙,是新石器时代的乐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夹砂灰陶,器表素面。椭圆器物的顶部有一个圆孔,作吹奏之用。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清代“红漆描金云龙纹中和韶乐埙”,大如鹅卵,形如秤锤。上顶有吹孔,按音孔则有六个。

立秋之音,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其时则秋夏之交,其风则凉,其声尚宫,其音则浊,立秋之气也。”湖北省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学会秘书长曾超介绍:埙的音色远古空灵、质朴幽怨,在古时被称为立秋之音。

周可奇同样表示,“埙一吹响,就让人们想到了秋天,想到了金黄,想到了这样的心有戚戚焉。”

当然埙谓之立秋之音,不止拥有与秋天气质相符的音色,也与“万物曛黄”有关。

“埙的繁体为‘壎’,之所以为‘壎’,它代表着一位妇女在火上烤着陶土。而秋时,秋风瑟瑟,抚过之处仿佛也被烤上了一层金黄。《旧唐书·音乐志》里就有过记载,‘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周可奇说。

古老的乐器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古人从风吹孔穴的轰鸣中得到大自然的启发,数千年后,仍有人选择依照先民吹土为声,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

“曾经,学习乐器的大多数是小朋友,随着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开始接触埙。”谈及给想要学习埙的读者的建议,周可奇认为,“大家应该把学埙看作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速成。把吹埙当作修身养性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这样才更能吹出埙的味道。”

【链接】

你知道“八音古乐”是哪八音吗?

金:金属乐器,如钟、镈等。

石:常见的有磬,一种用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

土:用土烧制而成的乐器,如埙、缶、陶笛等。

革: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

丝:有丝弦的弹拨乐器,如古琴、箜篌、琵琶等。

木:最具代表性的是木鱼。

匏:部分结构是用匏瓜(葫芦)制作的乐器,如笙、竽等。

竹:常见的有箫、笛、管、排箫等。

前文提到“红漆描金云龙纹中和韶乐埙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据故宫博物院官方介绍,在明清宫廷中,埙专用于中和韶乐,是西周以来“八音克谐”中土之属的唯一一种乐器。

而提到“八音”,身在古乐之域的荆楚儿女不难联想到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编钟,编钟被称作历史上的“八音之首”。

“八音”具体指哪八音呢?周可奇介绍,中国古代乐器以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类,谓之八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