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消息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创下了自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由于夏季高温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方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了解,深圳、三亚和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通过建立集中供冷站点和相应的配送管线,将供冷的冷水或冷风传送到各个建筑物,以降低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泉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我国集中制冷正处于增长趋势。随着中国城市的持续快速扩张,大型商业建筑、购物中心、酒店和工业设施、冷链物流以及民用建筑等对集中制冷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据他介绍,集中式供冷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灵活协同运行主机与蓄冷装置;与此同时,集中式高效冷却设备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以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冷却系统能效提升,用户投资和运行费用被降低。

然而,尽管集中供冷已在多地试运行,但其实际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不少受访对象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集中供冷需要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建设供冷站点和配送管线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此外,相比耳熟能详的“集中供暖”,目前,大部分人对集中供冷这种新的供能方式存在一定疑虑和担忧。

多地试运行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深圳、三亚和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其中,广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提供集中供冷服务,广州大学城还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广州大学城采用的是“冰蓄冷”技术,大学城内的各个冷站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进行制冷,白天再融冰供冷,通过输送管道将冷冻水输送到各用户终端,转化为冷气,给人们带来清凉。

据广州城投集团大学城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相比传统的中央空调、VRV空调系统和分体空调,可以降低空调峰值负荷至少30%。

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以及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等单位,都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服务。

在三亚的海棠湾区域,不少高星酒店和综合商业体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

截至目前,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的总签约供冷面积已经达到35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建成满负荷运行之后,供冷面积可达到350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省约2.8万吨等价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6万吨。

在深圳前海,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新中心,前海规划建设了10个冷站和90公里的市政供冷管网,供冷服务的建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据相关媒体报道,该区域可以同时向30栋高达200米的大厦提供集中供冷。

通过集中供冷,这些地区的公共建筑得以摆脱传统的分散式制冷系统,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相关使用者表示,与传统的供冷方式相比,集中供冷不仅节省了投资和运维成本,还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与此同时,湖北武汉也宣布,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将成为武汉首个实现集中供暖供冷的区域。

张泉认为,相比单独的小型空调机组,集中制冷系统需要专业化运维,但是系统相对更加节能。集中制冷利用规模化、运行优化和先进的控制策略来降低能源消耗;如果采用蓄冷技术,主机与蓄冷装置协同运行,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进一步降低运行费用。集中式制冷站可以独立设置,从而降低噪音对建筑用户的影响。集中式制冷系统还可以满足用户的弹性需求,并节约初始投资。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长期从事集中制冷行业,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今江淮流域(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每个省市县几乎都在开展集中供冷项目。他们在湖北和江西的集中供冷项目已经在试运行,四川和安徽也即将开始。

据他所述,过去他们在开展集中制冷项目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和客户解释什么是集中制冷,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