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一汽吉林汽车标准件厂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才知道这家工厂以及其主要产品与汽车有关。此前听闻“汽标”,则总是会联想起气球或者海上的浮标。自新世纪以来,与这家工厂的各类交集渐多,对其历史也有所耳闻,不过总觉得自己的听闻是市井流言,直到自己在地方史料中查阅到相关记载,才知道这家历史不很悠久的中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有着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资料图】

据《吉林市地名志》记载,汽标厂所在地在历史上是一片荒地和水泡子。到了1940年,因此处邻近吉林西站,因而被日本满铁会社占用,计划兴建一处机车修理厂。不过,工程开工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益扩大的战线令日寇财力捉襟见肘,加之其它种种因素影响,“到抗战胜利时,仅完成大厂房、铸工厂房、锅炉房和部分地沟工程”(《吉林市建筑志》)。试想这个工程若很快竣工,位于延安路的原铁路机务段,恐怕就会迁到西关新厂的。

吉林市解放后直到1957年,这片工业建筑是闲置还是另有他用,目前尚不得而知。可见的记载是1957年,蛟河矿务局曾与吉林省劳改局计划利用解放前的工业建筑,建设一个矿山机械厂。可惜该项目筹备一年后便下马中断,1958年吉林劳改支队迁入,自行设计施工建筑了联合厂房等建筑物。后来吉林省工业厅又计划和劳改局合作创办“矽钢片厂”,最终也不了了之。

1964年,长春一汽成立标准件厂筹备处,由鹿常之担任负责人,在劳改支队的配合下,组织实施工厂设计、建设及设备搬迁等任务。1965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根据一机部(65)机密基字881号批文《关于下达长春汽车厂扩散工程1965年基本建设投资通知》,于5月21日由长春汽车分公司吉标小分队和一机部第一设计院提出的《吉林标准件厂扩初设计方案》,获得上级部门批准。当年,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吉林劳改支队联合办厂的“吉林汽车标准件厂”正式开工建设,施工方为吉林省第二建筑公司。

1966年,前期施工结束,新工厂正式投产。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单位:对外既叫吉林省汽车标准件厂,同时也叫吉林省吉林劳改支队;工厂的负责人既叫厂长,也叫支队长;工厂既有负责劳教的狱政科、教育科、管教队,也有负责生产的生产科、技术科、劳动保护科、动力科;工厂的普通工人是劳改犯人,而长春来的技术工人都叫技术管教。不过,汽标厂和劳改支队虽对外是一个单位,但二者在财务上却完全独立,始终没有合并。

工厂开工后不久,十年动乱开始,工厂生产陷入停顿。由于在特殊时期不断出现特殊情况,汽标厂终在1968年1月1日与劳改支队分家,原属劳改支队的全部厂房正式移交给汽标厂使用。7月,汽标厂成立厂革委会,正式摆脱劳改工厂的烙印,成为吉林市一家普通的工业企业。马学忠、杨瑞森、曲殿武等人先后担任了厂革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军代表)。1978年5月,厂革委会取消,工厂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责任制,刘贵文担任厂长兼党委书记。

工厂独立后,先后多次与当时周边的欢喜公社、吉兴七队、吉兴十一队等单位协商,占用土地,扩大了工厂厂区面积。到八十年代中期,厂区面积由33万平方米扩大到37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也由2053万,增加到5051万。作为现代化中型国有企业,汽标厂自成立起,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解决实际困难,先后成立了俱乐部、图书馆、一汽技工学校一分校、职工子弟学校、托儿所、卫生所等单位。在西关地区,汽标厂还建立了成片的职工住宅区,至今在黄旗屯街一带“汽标厂宅”也是一个被广大吉林市市民熟知的地标指示名称。“监狱改厂房,厕所改食堂”一句顺口溜,也成为这座工厂创建的特殊记忆,在人们口中流传。

上世纪末(大概是1998年前后),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标准件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工厂主体改称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紧固件分公司,也正是从这时起,“汽标厂”在吉林市西关逐渐成为了纯粹的地理概念。几年前,好友翟宏先生提醒汽标厂即将搬迁,并送给我数张日伪时期所建厂房的照片。到了2021年,在新闻中获悉汽标厂已整体搬迁到高新北区,原址规划建设“恒大城”地产项目。由劳改工厂发展起来的吉林汽车标准件厂,在西部城区的历史已悄然结束。

八十年代的厂区平面图

八十年代的工厂正门和办公楼

八十年代的生产情况和主要产品

八十年代的厂托儿所

工厂接送母子和学生上下班的班车

技工学校学生在实习工厂实习

厂食堂方便职工就餐的卖饭车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本文无特别标注的图片取自《吉林汽标厂厂志》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翟宏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