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刘佳欣 通讯员 鄂文旅


(资料图片)

6月10日,作为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的一项重点活动,曲艺传承发展座谈会在汉举行。非遗曲艺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单位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论曲艺传承发展。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国曲艺“常青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推出长篇评书《岳飞传》,红遍大江南北。

79岁的刘兰芳介绍,最近10多年来,她基本每年至少出一部新“书”,已举办的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她参加了六届,每次说的都是新“书”。她曾说过“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割皮救父”刘氏兄弟等来自武汉的全国道德模范,也曾播讲赵一曼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抓住年轻观众,要想让更多年轻人喜爱曲艺艺术,就必须创作出高水准的新作品。”刘兰芳说。据悉,她的多部作品免费上传喜马拉雅平台,播放量已超16亿。

山东琴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刘士福,在山东济宁是有名的民间艺术家。刘士福在座谈交流时称,他一年基本有300天在演出,每年参加下乡惠民演出约200场,参加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演出约60场。

因主要舞台在农村,刘士福对基层演出有着真切体会。他说:“基层需要曲艺,群众对曲艺节目有要求。演到他心坎上,他就给你明星般的待遇;节目不合胃口,他转身就走。”他称,经常到群众中演出,让自己的艺术得到了锻炼,比如表演包袱使得好不好,使到什么程度,观众是大笑还是不好意思笑,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下场再改。

经常和群众打交道,刘士福创作的曲艺作品十分接地气、不虚假,当地群众夸他:“走乡间路,吃农家饭,写农民词,唱的是咱农民自己的事。”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湖北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自号“武汉话家”,一口纯正的武汉话为观众送去欢乐,被武汉人亲切地称为“活着欢”。

何祚欢称,为了密切与观众的联系,他将许多传承活动都推到观众面前去做。2012年3月,他在汉口江滩大舞台为武汉观众举办3个晚上的答谢演出,3晚都下着小雨,每天1万多观众从头听到结束,至第3个晚上收徒仪式达到高潮。之后几年的收徒仪式,他都安排在观众面前举行。为了帮助青年演员找感觉,他还在微博开讲“一日一联”,为他们讲解春联知识,辨平仄声,品鉴音韵之美、遣词立意之美。

82岁高龄的何祚欢,还将推出湖北评书专场演出,力争让底蕴深厚的曲艺之花绽放更多光彩。

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专家组成员、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曲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魏真柏认为,推动非遗曲艺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的前提是正,要守住正,创新也必须在守住心正、法正、行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落在实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