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政协第十三届湖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9月7日在武汉召开。会议重点围绕“加快培育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开展协商议政。围绕着力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生产基地,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为湖北汽车产业升级建言献策。

“加减乘除”,发展湖北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由湖北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孙击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执笔,省政协科学技术协会界别提出的《加快培育突破性发展湖北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提出,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要在“加减乘除”上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在全面提高产能上做“加法”。建议提出,重点推进上汽通用、东风股份等生产线改造,提升新能源汽车产能,支持东风商用车发展新能源商用车。

在基础设施配套上做“减法”。建议提出,科学布局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奖励。

在推动产业协作上做“乘法”。建议提出,依托国家级“光谷”和“车谷”两大基地,促进汽车、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创新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推进“下一代汽车”技术、电子和通信网络技术融合发展,提高智能网联技术向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

在打通产业供应链上做“除法”。建议提出,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革湖北省委员会通过调研提出,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供应链企业布局不均衡、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等短板。

委员们就此提出了四项建议。

一是兼顾链主和链属企业发展,加大供应链平台建设力度。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供应链龙头企业联合打造质量高、韧性强的供应链平台。

二是政府与市场协调合作补强产业链。设立引导投资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支持金融企业、社会资本等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等专项服务。

三是建立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应用创新技术。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基础,科学布局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自优势力量,从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等方面协同构建“产学研用”合作组织模式。

四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专门培养机制。加快提升中高端人才储备,重视培养维修经验丰富、具有电工电子专业知识的新能源汽修专业人才。

通过产业链细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性发展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将调研重点放在了湖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上。他们提出,湖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产业结构和研发能力上存在短板。委员们就此提出了三项建议。

一是补齐产业短板,打造产业生态圈。委员们提出,全面梳理动力电池产业链,实施电池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核心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动力电池上下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入驻。

二是发挥科教研优势,找准研发攻坚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准确预判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找准研发攻坚方向,前瞻性布局新型电池研发。

三是鼓励电池企业开拓多元化业务结构。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编制符合湖北实际的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警惕盲目投资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疏导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有序退出。

厚积薄发,推进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

湖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邹薇认为,湖北是新中国汽车产业的发源地之一,是传统汽车大省,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是湖北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打造一流汽车品牌、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机遇。

为厚积薄发,推进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邹薇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促创新,强弱项,抢占新赛道“智”高点。邹薇提出,聚焦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新一代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二是盘存量,扩增量,推动“智”能加速、“绿”动未来。发挥东风岚图等新能源整车项目效能,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渗透率。

三是优政策,重协同,撬动新“风口”投资潮。利用省重大产业创新计划等政策支持攻关项目,实施新能源和智能网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四是建平台,促融合,建设“整强零链”产业生态。推动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建设,统筹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检测基地。

五是造场景,推试点,建立绿色、高效的产业基础设施。支持各市州进一步优化城乡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城际间重要通道高功率充电桩设施建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