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
通讯员 龚勋
(资料图片)
机械化种植增产增收(应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6月13日,在杨河镇马堰村,远远望去,田间人影稀,只闻马达声,两台无人机正对3000多亩水田进行飞防除草,为插秧做准备。在20公里外的田店镇畅马村,刚插下的秧苗整整齐齐、生机盎然。
据湖北省应城市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介绍,育秧用育秧机,平整有旋耕机,插秧时采用插秧机,施肥撒药用无人机,收割是收割机和拖拉机, 全程都是机械化,这些都归功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黑科技”是大显身手。
在“黑科技”的助力下,李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天可机插秧400亩。农忙时,效率是重中之重,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业机械化步入快车道,生产效率屡创新高。
李军介绍,较以前相比,每亩糯稻产量增加100-200斤,机械化还节约了人力,节本增效非常明显,他对种田越来越有信心。
李军还说,合作社依托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000亩,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高效农业模式、开展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去年,作业面积12700亩,纯收入100余万元。
应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计平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升耕地质量,让小田变大田,促进土地流转,促进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促推农田宜机化程度不断提升,应城市通过送农机下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推广农机新技术等方式,共培育3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效率提升,产量增加,真正体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大渠小沟立体水网(应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看着一块块标准田,种了30多年地的中磐杨河种植基地负责人武玉珍感慨良多。
武玉珍表示,以前种地田块小,承包这么多地完全不可能的,现在她一个女人都可以把这3100多亩地种下来。
为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应城市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水系连通相结合。2020年对大富水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构建起大渠小沟立体水网。
应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计平表示,通过近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抗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22年持续干旱,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量没有减少,比上年增加了0.74万吨。
夯实“耕”基才能筑好“粮仓”,截至目前,应城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农田高标准,还有了科技赋能,新一代农人更加“耳聪目明”。
中磐杨河种植基地负责人武玉珍表示,现在种了这3000多亩地,她已经57岁了,预计还可以种上十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