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各地各部门各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多措并举,助力大学生就业。
(资料图片)
本报跟踪采访了我省多位毕业生,他们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有的奔赴偏远地区扎根基层,有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踏实工作,有的自主创业跋涉前行,他们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们择业观、就业观的悄然变化。今起推出《大学生就业创业故事》系列报道,希望从他们的故事中给人以启发与思考,增强就业信心,助力精准就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实习生 骆雲
夏日炎炎的八月,走进群山环抱的山西黎城县源泉村,山泉汩汩穿村而过,一排排农家小院整齐排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个宁静安详的小山村,随处可见乡村的原生态魅力。驻村工作的2年间,王杰常常望着这片山、这片水出神,对他来说,早就对这片土地赋予了更深的感情。
2020年6月,王杰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同年7月,他怀揣憧憬与斗志回到家乡山西,成为一名定向选调生。王杰说,当时有七八家国企、大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同时他也在备考公务员。在武汉大学求学期间,来自无数师长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他——科研方面,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群众,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当接到山西省委组织部的动员电话后,他感受到了家乡实实在在的感召,于是做了回家乡工作的决定。
源泉村,被当地人称为“太行小江南”,青山绿水,风景怡人。2021年的源泉村刚刚脱贫,到村工作的第一天,王杰便被这秀丽的风光所折服,还没来得及细细欣赏,村里崎岖不平的道路、随地可见的垃圾、消失的照明路灯,便给了他一记明晃晃的提醒——脱贫成果急需巩固,乡村振兴工作亟待开展。
于是,王杰马不停蹄地开始走访入户,到脱贫户家中了解情况。王杰至今仍记得脱贫户大姐淳朴的脸庞,即便拖着病体、步伐缓慢,仍热情迎接大家。看到身体不好的大姐,午饭做了一碗清汤面,王杰感到十分不解:“怎么不吃好些?”大姐说:“孩子还没结婚,想给孩子们省些钱。”这一刻,王杰心中止不住地羞愧,他意识到,脱贫工作只是第一步,要让乡村富起来、强起来,村民们才敢花钱,才能幸福起来。
经过4个月的走访入户调查,王杰撰写村情综合报告,将源泉村的基本概况、产业发展、生态现状、传统文化、基层治理、项目发展整理成册,在“两委”班子的指导下,根据调研情况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编写了乡村五年发展规划。王杰介绍,这份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源泉村的发展目标,回答了“怎么走”“走到哪里”的问题,打开了源泉村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就是要用一张蓝图,将源泉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一笔绘到底。”
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壮大村集体资产,推进农村发展可持续是核心关键。如何增加就业岗位?如何提高群众收入?如何保证产业能可持续发展?一个个现实问题接踵而来。王杰始终认为,对于未知世界,要有持续学习和超前思考的能力。通过不断阅读文献、咨询专家、拜访企业、实地学习,王杰找出了一条“传统特长、地方需要、市场开阔、资源优势”的发展路子,牵头策划并实施《高端寨上民宿》《石上山泉水磨坊》《天然泉水醋坊》等多项集体经济产业项目。
水网更新、污水改造、立面改造、道路硬化,新建寨上高端民宿、石磨坊、醋厂等产业……经过两年的努力,源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一跃成为了“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有产业不断发展,成功创建了国家AAA级景区,又进一步带动了周边村落共同建设丹泉河谷和美乡村。
两年后,“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这句话仍然分量十足。“扎根到基层,才能了解到群众需求,深入到一线,才能根本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无论走到哪里,这句话都将是我的信条。”王杰说。